爸媽永遠不懂我?談談親子之間的溝通盲點
「我又不是小孩子了,為什麼什麼都要管?」
「他們總是用自己的標準要求我,根本沒在聽我說話…」
「我只是想要他們理解我,不是要吵架啊。」
親子之間最常見的不是「誰錯了」,而是彼此站的位置不同、說的語言也不同。
你不是不夠好,他們也不是真的不愛你,只是——你們可能用不同的方式在表達關心。
- 爸媽的「關心」,為什麼常讓人壓力爆棚?
很多爸媽從小到大經歷的環境,讓他們覺得「要有成績、要有工作、要穩定」,才叫成功。
所以他們的焦慮,常常轉化成控制式的語言,比如:
- 「你這樣以後怎麼找工作?」
- 「念這個科系有出路嗎?」
- 「你每天滑手機,不會想一下未來喔?」
但你聽到的,可能變成:
- 「我不被信任」
- 「我是不是很失敗」
- 「我好像一直不夠好」
👉 其實你們都只是「在意彼此」的方式不同。
- 溝通不是吵贏對方,而是讓對方「聽得進去」
有時候你說的是事實,爸媽卻還是爆氣,為什麼?
因為人只有在「感覺被理解」時,才有空間聽進別人的話。
📌 可以這樣開頭:
- 「我知道你是為我好,但我也想讓你知道我的想法…」
- 「我們可以不要用罵的方式討論嗎?我比較聽得進去。」
- 「我也會擔心自己未來,只是我想用自己的方法試試看。」
這些句子不是討好,而是給對話一個「不戰鬥」的開始。
- 如果你嘗試溝通,爸媽還是聽不懂呢?
有時候,爸媽沒學過怎麼好好溝通,也不擅長情緒表達。
他們可能一緊張就變成碎念、批評、嘆氣。
📌 這時候,請記得三件事:
- 你有權選擇暫時不說。**不是逃避,而是保護自己。
- 你可以尋找其他支持的聲音。**朋友、師長、輔導老師都可以成為你的資源。
- 你不是爸媽的責任品。**你有權走出自己的樣子,不被他們的期待綁架。
💬 給你的小提醒:
你不是一個人,也不是不夠好,只是你們說的語言不同而已。
願你慢慢長出自己的聲音,也學會保護自己不被愛壓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