爸媽都不懂我?給想逃家的你一點勇氣與建議
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時候?
你很累,只想回家休息,卻被問:「你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?」
你很難過,想跟家人說說心事,卻聽到:「這有什麼好難過的?」
你想為自己做個決定,卻又被一句:「你還小,我是為你好」打回去。
明明住在同一個家,卻覺得彼此像住在不同世界。久了,你甚至開始懷疑:「是不是我太叛逆了?是不是我真的很難搞?」
- 家,不一定永遠是最溫暖的地方
家應該是讓人放鬆的地方,但現實中,很多人卻在家裡感到壓力。可能是因為爸媽控制太多,可能是因為情緒溝通不良,也可能是他們的期待和你的想法差得太遠。
他們不是真的「不愛你」,只是有時候,他們愛的方式,讓你覺得窒息。
- 想逃走,是一種求生本能
當你覺得快要撐不住了,「離開這裡」的念頭就會冒出來。也許你想搬出去住,也許你試過離家出走,也許你乾脆冷處理、不再多話。
想逃,不代表你不孝、不懂事,而是你想保護自己,想爭一口氣,想要被理解。這其實是你的內在在吶喊:「我也想被當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。」
- 與其「硬碰硬」,不如先懂自己
很多時候我們急著證明、反駁、對抗,是因為我們內心還沒有穩住自己。如果你現在還無法改變他們,那就先練習三件事:
- 分清楚什麼是「他們的想法」,什麼是「你的價值觀」
他們不認同,不代表你就錯了。你可以不同意,但不需要每次都回嘴。
- 找到一個可以理解你的「情緒出口」
朋友、輔導老師、社工、寫日記,甚至是一段通勤時的小沉澱,都可以讓你不被情緒淹沒。
- 給自己建立一個「暫時避風港」
哪怕只是宿舍、圖書館、操場的一角,都可以是一個你能喘息的空間。不是永遠要離家,而是讓自己先有地方安放心情。
- 家人不一定會改變,但你可以更有力量
也許爸媽不會馬上懂你、支持你、肯定你;但你可以學會分辨:什麼該聽,什麼該放下;什麼能溝通,什麼得自我照顧。
等到有一天,你能夠穩穩站在自己的人生裡,回過頭來,就不再只看到傷,而是看到:「原來那時候的我,已經很努力活下來了。」
🏠 給你的小提醒:
「家」不一定要完美才叫家,也許現在的你還在受傷,但你有機會為自己打造一個新的、更溫柔的歸屬。別急,我們一起慢慢長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