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性暴力:網路時代的隱形傷害

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日,網路與社群媒體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然而,這樣的便利也帶來了新的風險與暴力形式,其中之一便是「數位性暴力」(Digital Sexual Violence)。

  • 什麼是數位性暴力?

數位性暴力是指透過數位科技手段(如網路、手機、社群平台等)進行的性相關暴力行為,包含侵犯個人隱私、性騷擾、報復性色情、散播性影像或訊息等。這種暴力不見得有身體接觸,但它對受害者心理與名譽的傷害可能同樣深遠,甚至更難痊癒。

  • 常見形式
  1. 未經同意散播性影像或訊息:例如前伴侶在分手後散播私密照(又稱「報復性色情」)。
  2. 威脅散布私密內容:加害人以手上持有的影像或訊息威脅受害者就範,造成心理控制。
  3. 偷拍與蒐集性影像:包括在未被察覺的情況下拍攝他人身體或親密行為。
  4. 網路性騷擾:如發送露骨訊息、圖像,或在社群媒體中公開性羞辱。
  5. 假帳號冒充:利用他人名義建立社群帳號,上傳假冒的色情內容,破壞名譽。
  • 為何數位性暴力那麼危險?
  1. 難以控制的擴散性:一旦影像或訊息流出,可能迅速被轉傳、備份,幾乎無法完全刪除。
  2. 長期心理創傷:受害者常感到羞恥、焦慮、恐懼,甚至可能導致自我傷害或社交退縮。
  3. 法律追訴困難:很多國家針對數位性暴力的法律仍不健全,或執行困難。
  • 如果你遇到了,該怎麼辦?
  1. 立即保留證據:將對話紀錄、照片、帳號截圖保存下來(包含時間、來源等資訊),使用可信的數位證據備份工具或請求專業協助。
  2. 停止與加害者接觸:不要回應恐嚇或威脅,避免被激怒後說出對自己不利的話。封鎖對方帳號,避免進一步傷害。
  3. 尋求法律協助:可向警方報案,或請求律師協助。台灣已有《跟蹤騷擾防制法》與《性別平等教育法》部分條文可適用於數位性暴力。
  4. 向平台檢舉或要求下架:多數社群平台都有處理不當影像與騷擾行為的通道,例如 Facebook、Instagram、YouTube 可申訴移除。
  5. 尋求心理支持與諮詢:與值得信任的家人或朋友傾訴,可聯繫諮商心理師、婦女團體、青少年輔導單位等。
  • 台灣可求助的資源
  1. 113 保護專線:24 小時免費,全台支援。
  2. 婦女救援基金會:提供法律、心理與社會資源。
  3. 勵馨基金會:專門協助性別暴力與數位暴力受害者。
  4.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(TGEA):性別平權教育與倡議。
  5. 性影像處理中心